上海市江宁学校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推进
文章来源:上海市江宁学校
2019-07-04 14:26:39
上海市江宁学校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推进。垃圾分类,看似小事情,实则大文明。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作为上海这一文明城市中的一员,上海市江宁学校少先队向全体师生发出了:见“圾”行事,“桶”治地球的行动倡议,打响了垃圾分类的发令枪、吹响了冲锋号,形成江宁分类新时尚。
加强宣传,让垃圾找到“家”
举办以“绿色低碳、环保健康”为主题的垃圾分类宣传,引领全校教职员工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学会“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利用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黑板报、专题教育课时间集中宣传。各班召开主题班会,通过生动的表演、视频、讲座、游戏等形式,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垃圾”为例,教会学生分清哪些是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有害、无毒无害,干、湿垃圾的类别,让学生们了解、识别各类垃圾桶,让垃圾找到“家”。
志愿服务,江宁“绿委会”在行动
在分年级志愿岗位中增设学生环保志愿者队伍一一江宁“绿委会”,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责任意识。绿委员们在校内负责“垃圾分类”活动的宣导和监督。校外,以假日小队的形式与社区居委会志愿者一起,定期清理街道垃圾,协助社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公益活动,分类资源奉献爱心
与公益学堂结合,以“图书飘流”、“手拉手互动”等方式,开展分类资源献爱心活动。中学部学生将用过的课本、参考资料和矿泉水瓶子等整理后卖给回收站,所得善款捐赠给慈善基金会。小学部同学将部分“班级图书角”的书籍捐献给贫困山区和西藏结对学校的学生,“垃圾分类”与公益活动相结合更有意义。
环保达人,赋予垃圾“新生命”
与科技、艺术月结合开展活动,对可回收物进行一番“大改造”。如用废纸制作模型教具,用各种纸盒进行手工制作,用旧报纸做条百褶裙,用废旧光盘把自己COSPLAY成“铠甲勇士”,用矿泉水瓶制作了一个“多功能电话笔筒”等,同学们让垃圾变废为宝,重新焕发生机, “垃圾分类”与环保活动相结合更有意思。
实践探索,强化课题研究
开展雏鹰假日小队和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学校的“虫虫别动队”小社团,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垃圾分类,并在校内外的活动中参与宣传。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在垃圾分类环节中所有的参与者,了解各利益相关者对垃圾分类的看法和经验,形成相关研究报告、视频、访谈记录等。
全校师生积极响应这次见“圾”行事,“桶”治地球的行动倡议,充分发挥全国优秀少先队大队的先锋引领,以少先队活动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为活动载体,通过小手牵大手,辐射家庭和社区,营造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树立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的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