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附中校长徐向东:沉下心做教育,自然厚积薄发
2019-12-12
文章来源:上海学校信息网
导读: 徐向东,在上海交大附中校长岗位上已经驻守了17个年头,他是个典型的实干型校长,“教育需要沉下心来做,做到一定程度,就厚积薄发了。”徐向东说。
徐向东,在上海交大附中校长岗位上已经驻守了17个年头,他是个典型的实干型校长,“教育需要沉下心来做,做到一定程度,就厚积薄发了。”徐向东说。
问:包括交大附中在内的“四校”是上海顶级高中的代名词,作为校长,您如何评价一所学校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

徐向东:一所学校好不好,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第一个是社会赞誉度。这关系到家长是否愿意把孩子送到你的学校就读。交大附中从来不去参加所谓的学校质量排名,从来不刻意宣传“四校”,我们深信,酒香不怕巷子深。
第二个是学生认可度。十五六岁的高中生,学校到底怎么样?他们完全有判断能力,学生非常明白,网络上有个说法:“什么叫母校,就是自己一天可以骂八遍,却不许别人说一句坏话的地方。”
第三个是校友贡献度。好学校不只是眼前高考成绩好,更重要的是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后,学校毕业的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当然包括对母校的支持和帮助。交大附中毕业校友几万人,与学校的互动非常频繁,校友们经常走进校园和学弟学妹们分享学业、创业经历。
学生教育培养的关键期:
小学重“习惯”
初中重“兴趣“
高中重“社交”
问:您青睐什么样的学生?对于学生的培养又有什么侧重点?
徐向东:我青睐的学生,是“十项全能”运动员。文化成绩要好,体育和艺术也在行,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有一个没有公开表达过的观点,我认为高中阶段要重视“社交”能力锻炼,也就是要搞好人际关系。一名合格的高中生,要搞好和学校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亲戚朋友的关系、与社会人的关系等。
孩子的成长,有几个关键期。小学主要是习惯养成,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到了初中,大家都觉得成绩重要,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初中阶段,从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就是最佳激发兴趣的学段,并且这样的兴趣将伴随终生。高中阶段,培养社交能力尤其重要,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情商要高,这才是一生受用的。
高中生自我意识觉醒,能否能跟同学处好关系、跟老师处好关系,跟父母处好关系,和不熟悉的人也能处好关系?高中寄宿制,大家共同生活,日常起居,洗澡吃饭等都要排队,就是在学习与他人相处,学校提供了社团和丰富的选修课,也是让学生学会去融合这种关系。
小学、初中、高中,习惯、兴趣、社交,到了大学,甚至走上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就是需要在关键的年龄段培养,过了这个阶段,可能就错过了。
问:您提到社团和选修课,具体开设了什么有特色的社团和选修课来培养学生“处关系”的能力?
徐向东:我们的选修课和社团活动色彩斑斓。比如选修课,科学技术类有28门、学科拓展类有22门、文化艺术类有40门、语言应用类有27门、社会研究类有16门、体育健身类有20门。
社团活动方面,有比较著名的“蓝色动力”机器人社、OM头脑奥林匹克社、模拟政协、泥土文学社电子社、社会视窗社国球社、无线电爱好者协会、健美操社桥牌协会等
问:新高考改革目前在全国推进到第三批试点省份,上海是全国首批进入新高考的城市之一,您认为新高考来了以后,对于高中的教育有什么影响和改变?
徐向东:新高考来了,大部分学校发生了变化,也有部分学校在维持原状。就交大附中而言,最大的变化是要应对自主招生比例大幅减少。在新高考改革之前,很多高校自主招生比例最高能达到40%左右的时候,当时我们的毕业生有一半是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校的,只要达到一本线,高校就录取。
新高考招生制度下,自主招生的比例缩减至5%,且自主招生面试是在高考“知分、知线、知位”之后,新高考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也有了变化:高考(语数外)、等级考、综合素质评价“两依据一参考”都需要我们相应作出调整。
简言之,新高考没有分数是无法进入面试环节的,但如果没有能力,就算进入面试也会被淘汰的。
还有一个改变值得一提,学生进入海外大学的比例在不断走高。在2019年的海外大学申请季中,交大附中的学子们也表现抢眼,斩获了诸多世界顶级名校的录取。
我们不断探索将国际化的教学融入本土化的教育,旨在培养兼具国际化视野和本土情怀的国家栋梁之才。通过人文情怀和理工素养并重的育人方式,交中学子在各个领域中百花齐放,迅速成长。他们或在科创领域不断探索,勇夺丘成桐中学科学奖金奖;或在FRC机器人竞赛的赛场上激流勇进,连夺赛区冠军,荣膺主席奖;或在USAD美国学术十项全能总决赛上意气风发,所向披靡;或在顶级名校辩论邀请赛中唇枪舌剑,挥斥方遒;或在哈佛中国大智汇的决赛场上指点江山,青春激扬。他们品质坚毅、志存高远,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时刻怀揣着中国心,铭记着交中情。他们一次又一次身体力行,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让教师拥有发现学生潜能的教育眼光
问:很多人认为,“读名校”其关键就在“读生源”,有了这么多的资优学生聚集,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
徐向东:这意味着教师要用更高的专业智慧来激发和敞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不辜负我们承担的培育创新人才的使命。
尽管许多人认为名校成功的诀窍在于有了好学生,但我们从专业的眼光看到要让好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尤其是成长为创新人才,好教师才是最直接的关键影响因素。
只有教师素养高,他们才有可能为学生敞开自由的希望空间,拓展和开发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真切体验创新过程,从而真正激活学生内心的创新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创新能力。
正如罗丹曾说的,“世界上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若有“发现美的眼睛”,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敞开创新天地的“美”,进而敞现学生的创新潜能。对于拥有巨大创新潜能的交大附中学子来说,教师拥有这种发现学生潜能的教育眼光,尤其重要。
在交大附中,“教师靠学生提升”这句话是丝毫不为过的。我们不刻板地对老师提教学改革要求,但这些拔尖创新人才对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需要也迫使着教师去激活自身改革探索的智慧。我们一直在说教学改革,其实教学改革最终的落脚点还在于广大的教师。
对于人的发展而言,外在压力的作用远远不及内在追求的驱动,只有当外在压力与内在追求相结合,教学改革才能有巨大的生命力。我们正在创造富有生命力的教学循环,课堂上教师敞现学生需求,学生的需求激活教师投入到教学改革的洪流中,探索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我们学校有老师曾经说过:“课堂教的内容不留作业,留作业的内容不考试。”这充分反映出我校课堂教学创新活动的品质已经有了质的提升——真正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在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达到心灵情感的契合,这种契合就是自在的教与自主的学。
从学校发展的角度看,教师是成就学生、成就名校的最直接的关键因素。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不可忽视的第一要素。教师作为课程与教学实施的组织者、实践者,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的保证。
文章来源:原载于澎湃新闻,作者:韩晓蓉,有修改